“读者”之路

2022-09-20 11:08:34 榆林日报

1992年初春,在榆林城的两条街道上,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位留着长发、蓄着小胡子的年轻人,骑着一辆浑身都响的自行车,漫无目的地往来穿梭,偶尔停靠的地方也就是坐落在老街钟楼旁的新华书店及附近的小书店,似乎只有将自己沉浸在书店中才能安放他那颗狂躁的心。

“众里寻他千百度”

当人们还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之中时,我却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下岗工人”,那一年比“下岗”这个词的真正诞生还要早3年。本以为拿着榆林师范的毕业证书,又分配在榆林的一家企业工作,会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但由于公司的突然变故,命运将我推到了“下岗”的人生边缘。

对于我和我的同事而言,面前摆着两条路可走,要么调个单位,要么下海经商。但对于我这个独自闯荡城市的乡下人来说,这两条路都是死胡同。

面对困境,总不能坐以待毙吧?于是,1992年过完春节后,我如同一只无头的苍蝇在街上到处“乱撞”,却始终没有任何着落。当某一天混到连吃一碗五毛钱的羊杂碎作为午餐都得用储钱罐里的五分硬币去凑时,我终于感觉到,如果再这样没有事情去做的话,这个“烂包”的日子恐怕再无法过下去了。

最初,我确实想在榆林摆个羊杂碎摊,因为羊杂碎投资小、见效快,最容易起步,然而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不知不觉中,1992年上半年眼看就要在我麻木而盲目的寻觅中度过。

这年夏秋之交的一天,当我骑着自行车来到榆林老街星明楼附近时,街道东侧一间铺子的装修吸引了我的视线。出于好奇和爱好,我走进这家店铺。店铺里的书架已经做好,但还没有摆放图书。

和店里两位年轻的老板聊天,方才了解到二人原计划开间书店,等房子租来、架子做好后,其中一方因其他原因要退出,两人正愁着该如何处置此事。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得知我有开书店的想法后,两人愿意赔本将店铺转让给我去经营。我将自己窘迫的现状告诉他俩,尽管和实现合作有不小的差距,但我还是将与对方合作的意向书签订了下来。

这一奇遇对我来说真是命运的眷顾,于是我骑着“一路欢歌”的自行车狂奔回家,和妻子说明情况,准备迎接后面更加艰难的挑战。

经过一番艰难的转借和贷款,我终于拿到此生第一笔由自己自主支配的3000元巨款。当我把这笔巨款投入书店的经营时,我心里既诚惶诚恐,又踌躇满志。面对一堆旧账和新债,我是真的再没有退路!

1992年8月20日,由榆林著名书法家边兆芳女士题写的“星明楼书店”的牌匾挂在店铺上,随着一串鞭炮的炸响,读者图书超市的前身——星明楼书店正式诞生了。巧合的是,这一天恰好是我28岁的生日,也许这就是缘分吧。从此,每年我的生日,也成为书店的开业纪念日。

“衣带渐宽终不悔”

20世纪90年代,是榆林图书行业从兴起到发展的十年,而90年代的前几年,整个图书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能让书店经营尽快步入正轨,对于资金严重缺乏的我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快资金的流转,服务好进店的每一位顾客。尽管当时进货渠道单一,从西安到榆林的交通运输条件也很落后,但为了能满足每一位顾客的购书需求,我每月平均从榆林到西安往返4次,而且从不在西安住宿,用最快的方法进货,然后乘坐当天的班车返回。

我拖着只有90多斤的残体,扛过100多斤的编织袋,上过车顶装货,下过半车顶子的图书,坐过班车的引擎盖和过道,也坐过盖上坐垫的加水桶。尽管吃了不少苦头,但每次回到店里,看到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时,一切的劳累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到1995年底,书店终于有了自己的模样。一家人齐心协力、节衣缩食,终于还清了所有的旧账和新债,书店的经营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经营方向也更加明确。我从内心庆幸自己,因为爱书和与图书的缘分,从而进入了经营图书这个行业。

1997年,是我创业路上的重要一步,经过5年的努力拼搏,我终于迎来创业中的第一次重大机遇。这年春天,我在榆林新华书店对面,租了一间近50平方米的店铺。经过一番谋划和设计,一个面目焕然一新的书店,屹立在榆林钟楼以南50米的地方,从此开始了和榆林的图书圈共生共荣的美好岁月。

虽然上半年都是在装修和图书业务整合的过程中度过,但我的精气神出奇的给力。这年暑假,几位在榆的同学组织了榆师毕业十周年同学聚会。十年,在时光的隧道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一刻,但对我来说,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当十年未见的同学再次见面后,许多人都已无法一时认出对方的容貌,更可能叫不起彼此的姓名。许多和我十年未曾见面的同学,看到眼前这个90多斤的我,一定无法想到这就是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文艺青年。大家含蓄而委婉的表达,无非是怕刺痛我极其煎熬的内心,而我却通过这次聚会,更加坚定了在图书行业走下去的决心。同学们在各行各业中的优异表现,激励了我要在这条波涛汹涌的河流中勇往直前。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上世纪90年代,在榆林这条“六楼骑街”的古老街道两旁,变换最为频繁的就是各类书店的招牌。经营书店的人进进出出、熙熙攘攘,偶尔也有顾客要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老板一本正经客气地告诉他:“我店不卖炼钢书”这样的笑话故事传出。低门槛的市场准入,导致了市场竞争秩序的混乱,价格战的残酷竞争让部分书店经不起折腾彻底倒下。尽管竞争残酷,但长达六七年的经营历炼,让我在这方天地中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还认真思考了书店未来的发展出路。

从2000年起,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尽管全国的个体书店大多利用教辅这个资源,并运用价格武器在市场上挥舞打天下,但如果一个书店要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光靠这“一把刷子”似乎还差得远。

于是,我想开一个全面的图书综合体,这既是我精神的向往,也是希望通过这一综合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图书行业中求得生存。要完成此愿的第一关,便是需要一个大型的卖场以及运营卖场的能力。

2001年夏秋之际,钟楼北有3间100多平方米的铺面进入了我的视线,尽管不算很大,但和过去的店面相比起来已经很大了。这个店面从签约到室内外装修,我提前到外地学习考察,并对营业员提前3个月进行图书管理软件及其他岗前培训,用正规化的管理模式来经营此店,为今后更上一层楼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同时也希望能取一个新的店名,和过去的“星明楼书店”加以区分。

在一次和朋友聊天中,这位朋友说:“榆林现正在‘地改市’,你干脆也来个‘店改市’。过去都叫书店,你把书店名改成‘图书超市’得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觉得“读者图书超市”这个名字更能体现我的想法,我更希望将自己的图书超市办成“读者的超市”。

2001年11月18日,在榆林30多位读者的见证下,“读者图书超市”正式走进榆林读书人的生活。从1992年创办“星明楼书店”到2001年“读者图书超市”的开业,我用了近10年的时间。其间,我的二弟、二姐等亲人也从不同行业被我吸引到图书这个行业,“读者图书超市”也让我和二弟的图书事业合二为一,而钟楼前的那个老店,仍用纯销售教辅资料的路子给我守护着大后方。

经过3年的正规化经营和不断学习,我和二弟在图书超市的经营管理方面,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特别是非教辅类图书的经销渠道以及各类资源更加多样化,同时,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也在经营过程中诞生了。

2004年12月12日,在原“星明楼书店”隔壁,一座营业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仿古建筑,成了“星明楼书店”和“读者图书超市”合二为一的真正卖场。从这一天起,“星明楼书店”的招牌彻底退出榆林图书市场,一个全新的“读者图书超市”盛大开业,这是我图书经营中的一个全新的里程碑!

进入21世纪,榆林经济在能化产业的拉动下,搭上了全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榆林市相继改造和新建了世纪广场、火车站广场等广场公园。从2003年起,榆林更是对老街及沿街门面进行仿古改造。

2004年年底,我搬进这处建筑,主人修建时就是按照仿古建筑的风格进行装修的,当时我进驻时尽管老街正在进行部分地段的改造,我的那栋建筑也不需要翻新,但根据城市整体规划必须拆掉两层。2006年春,“读者图书超市”被拆掉两层,但牌子却没有倒下,我和我的员工坚持营业了半年,成为在这条街道改造中唯一没有停业的商户。

2007年下半年,有着百年历史的榆林中学从旧址搬迁到榆林高新区,作为榆林市首屈一指的省级示范高中,对于老街各个书店的影响可想而知。为了能继续服务榆中师生,我历尽艰辛,取得榆林中学校园书店的经营权,这为校园书店连锁经营模式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8年起,我就意识到图书零售卖场将会在今后的图书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于是,从那时起我就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零售图书卖场。经过我和二弟多年的学习和积累,卖场效益已初见成效,然而在一次外出学习返回的途中,二弟却不幸遭遇车祸离我而去,让原本顺风顺水的图书经营管理遭到迎头痛击,我不得不再次独自全身心地投入到经营管理中,把我和二弟共同经营的图书事业发扬光大,以不枉二弟为此付出的生命代价。

进入新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年轻人的阅读习惯,网购的快速发展,让所有的实体店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010年左右,全国各大城市中许多知名品牌的实体书店,相继因经营成本的飞速上涨和网购的冲击而倒闭。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我觉得自己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是对的。为了摆脱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我们要在图书市场中寻找“蓝海”,走出一条特色化经营的路子。尽管教辅资料仍是许多实体书店赖以生存的根本,但我必须发挥“两条腿”走路的优势,既做教辅资料的品牌化经营,同时将文艺社科、专业技术以及少儿图书等进行优化组合,用多方位的销售增长,来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路子,用坚持给未来赢得发展空间。

“本店离百年老店还有九十九年”

时光进入2015年,在榆林老街这条街道上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我,对这条街道上每一处微妙的变化都不会熟视无睹。这年春天的一天,钟楼北有一家小店的开业引起了我的关注。不是这家小店的经营特色或隆重的开业仪式吸引了我,而是他们门前挂出的一块广告牌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本店离百年老店还有九十九年!”

这句广告语给了我极强的思想冲击力,一个小店开业都有勇气喊出这样的口号,体现了何等的毅力和决心!不管我后面的路如何走,只要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难道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吗?

从1992年到2015年,读者图书超市走过了23个春秋,我们离百年老店只有77年了。说实话,我以前从来没有“百年老店”的战略构想,和这家小店相比,我的经营理念和他们有多大的差距呀!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这句话对自己经营理念的重要性。也是从那一天起,我才真正开始了“百年老店”经营理念的思考。

从2010年左右开始的全国实体零售书店的倒闭潮,到2015年回升的这一轮图书零售业界的结构调整,让许多实体书店经历了炼狱般的考验。他们能够有惊无险地生存下来,也是在不断的结构调整中获得了生存空间。为了让更多的实体书店生存下来,从2013年到2015年间,国家连续出台了许多扶持实体书店的政策,特别是将“全民阅读”写进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是图书行业的最大利好。

2015年至2016年,全国图书行业超级大卖场不断扩张,吹响了图书零售“混业经营”的号角。2016年,我将文艺社科和少儿图书合二为一,形成一座占地面积达500多平方米、集图书零售及文化活动场所于一体的图书卖场。

2016年11月11日,当著名作家高建群先生题写的“读者图书超市”的招牌挂上升级改造后的店铺时,我感觉近一年的辛苦物超所值。这一年,我举办了25周年店庆活动,焕然一新的“读者图书超市”文化综合体正式面世。

从1992年到2004年,我用12年将“星明楼书店”经营成“读者图书超市”;从2004年到2016年,我用12年将“读者图书超市”经营成现在的连锁文化综合体。下一个12年,我的努力方向该如何把控?

“百年老店”的口号喊出似乎不难,但要真正做成百年老店,那又谈何容易?单从时间上,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传承,更何况百年老店的传承,绝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延续。

从“读万卷书皮”到“藏万卷史书”

从1992年一头扎进图书这个行业以来,为了生存和发展,我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卖书商。每当有文友说我真的可以“读万卷书”时,我举手表示反对,我说自己是“读万卷书皮”者。

从2018年起,我深深地感到书店作为一个文化综合体,如果仅仅停留在图书的进进出出上,传承的顶多是时间的概念。于是,我利用读者图书超市二楼的一点空间,做起了“读者大讲堂”,邀约全国知名的作家、科学家以及本土的文化学者和历史文化研究者,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讲堂活动,同时利用这一空间进行各类艺术品的展览,举办本土作家的新书发布会、作品研讨会等。

截至2022年,我累计开展文化大讲堂活动55场,受众达3000多人次。我还利用文化进校园活动,邀约全国知名作家、学者等作公益讲座26场,受益师生3万多人次,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综合体朝着城市文化中心的方向努力。

如今,电子图书及互联网中碎片化的知识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纸质图书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每年纸质图书的销售金额仍在不断上涨,但除了一些刚需的图书外,各类图书的销售数量急骤下滑。人们不仅要问:纸质图书还有生存的空间吗?

从2018年起,我开始收集各类优秀的纸质图书,希望借助自己近30年的纸质图书经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化传承。然而,当我真正进入收藏纸质图书这个行列时才发现,面对如此浩瀚的纸质图书品类,我当初的想法如沧海一粟。

多年来,我有对各类家谱、地方志以及地方历史文化类图书收藏的爱好,因此,我将自己纸质图书的收藏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截至目前,我已收集各类家谱近7000部,地方志7000多部,陕北历史文化及周边区域历史文化类图书资料6000多本,具有时代特征的各类杂志,特别是史料类杂志的创刊号2000多本,完整地收集了榆林本土出版的各类期刊和部分地方杂志100多种,初步实现了自己“藏万卷史书”的小目标,为今后创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家谱史志博物馆的梦想奠定了基础。这将会是我经营图书30年来的又一项重要工作,也将是“读者图书超市”文化品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那些从事榆林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提供更多研究资料。

走过图书经营30年的艰难历程,其间的各种起起落落,既充满艰辛和拼搏的不易,更坚定了自己坚持图书经营一条道往前走的信心。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深深地体会到:竞争是常态、发展靠业态、生存靠心态。

世界永远有纸质图书生存的一方天地,这一方天地下有无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取决于我们的定位和视角,更取决于我们对图书的热爱和执着。

“读万卷书皮,行万里路头”。“皮”还要继续去读,“路”还要从头走起……(吕文经)

编辑 梁亚玲

我要举报
请选择原因(可多选)
提交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热心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