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月充沛的雨水,滋润了大漠黄沙和黄土高原,林草的长势较往年更好,行走在榆林大地,碧水蓝天、草木葱茏,呈现出盎然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积极发展林业产业,身边增绿和群众增收相结合,绿色成为榆林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生态旅游红红火火
郁郁葱葱的林间,旖旎清澈的湖光,人们放飞心灵、拥抱自然,欢乐的歌声飘向远方……
“公园林草覆盖率达65%,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一个夏天接待游客10万人左右。”榆林沙地森林公园管理中心主任蒋伟自豪地说。
这个公园是榆林城区防护林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始建于2006年,建设初期是一片半固定的沙丘,林草覆盖率只有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加大投入,重大生态建设“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生态修复项目等都给予支持,如今,这里焕然一新,成为市民旅游打卡必去的景点。
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公园陆续引进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娱乐项目,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沙地摩托、生态酒店、露营、马场等“高大上”的娱乐项目越来越多,游客引得来、留得住、玩得好,拓展了公园旅游的知名度、舒适度和美誉度。
“环境好了,来的人就多,收入也不错。”绿里露营基地负责人张悦感慨地说,家乡生态环境的提升,让自己的创业更有底气。
向生态要效益,向美丽要经济。蒋伟表示,今后,公园将全面开展绿化,实施乔木替代灌木林,提升林分质量,针对人工湖等核心景观,增添阔叶林,打造多种多样的花圃,推动公园由“绿”向“美”转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旅游与自然和谐统一,将沙地森林公园打造成为最具活力、元气满满的榆林“后花园”。
林果飘香加工兴旺
夏末秋初,正是榆阳区南部山区大扁杏丰收的季节,也是加工企业最繁忙的时节。
8月22日,在榆林好婆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流水生产线上,穿着黄色“外衣”的杏仁,经过蒸煮、烘干、打粉、搅拌等一系列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为极具营养价值的蛋白杏仁粉,精心包装后运往南方。
“我们拥有独有的专利技术,采用物理冷凝技术低温萃取分解,超低温杀菌,保证了产品原始风味,营养不流失。”企业经理胡艳珍说。
胡艳珍是我市从事杏产业加工的“老行家”,早在2010年她就办起加工厂,从事开口杏的粗加工。10多年来,她和企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开拓创新,从加工开口杏转为杏仁加工,继而又转为杏仁粉加工,加工水平不断提升,加工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产品荣获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2021年该公司营业额达到3000多万元。近年来,该企业还全力打造大扁杏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870多亩杏林,2019年进入盛果期,出仁率达80%。今年,企业加强生产基地管理,正在申报有机产品认证,新扩建的1500平方米生产车间引进自动化生产线,新增除菌设备、色选设备等,加工设施再次更新提升,新的系列产品设计已经完成,企业发展势头正盛。“我们有信心把榆阳大扁杏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走向国际。”胡艳珍说。
林海生金已不再是梦想。目前,榆林已发展各类经济林355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苹果、核桃、“两杏”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建立起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市林业总产值108亿元。
“我们将全力推进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持续改善榆林生态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挖掘森林草原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以林草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全力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市林草局副局长王立荣表示。(记者 魏丽娟 延丹)
编辑 李彩利
感谢您的热心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