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我们是极不平凡的。生活渐复常态,人们在新春将至之际满怀期许。由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延安市融媒体中心、榆林市传媒中心承办的“我们的大陕北”2023年陕北过大年春节联欢晚会已在多个平台播出,整台晚会以一条充盈温情与希望、满载祝福与祈愿的情感主线串联起来,一个个精心创作编排的节目充分彰显出“人民的春晚”这一主题,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我们的大陕北”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在播出前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除了《榆林日报》《延安日报》从晚会盛况、灯光舞美、语言类节目、歌舞类节目分类详细报道外,《榆林新闻》和《延安新闻》还播出了6期春晚探班新闻,两地全媒体平台更是推出了不少短视频。同时,群众新闻网、陕西电视台起点新闻也对晚会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
延榆一家亲,欢乐过大年。作为每年春晚的固定环节,一曲热闹喜庆的开场歌舞《陕北过大年》,展现出陕北人民独有的年俗年味,以及“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晚会基调。之后的《时光美好》则让这一欢乐氛围越发浓厚,热情的曲调和质朴的歌词,唱出了普通人对新一年的期望,“我们的大陕北”2023年春晚也在兼具陕北风味和真诚温暖的动人歌声中扑面而来。
今年的春晚以“新时代、新陕北、新生活、新征程”为主题;以过大年富裕起来的陕北人民的幸福感和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为主角,聚焦新时代大陕北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百姓幸福生活的新篇章、陕北文旅之美的新视角、智慧科技引领的新高度、黄土高原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经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成果。整台晚会匠心独运,喜庆旋律抒怀美好心声,陕北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沸腾的黄土地》、秦腔与说书《黄河礼赞》,创新与传承完美交融,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视觉冲击力让大家为这份独属于陕北的文化自信纷纷点赞。
市民白磊说:“今年春晚的非遗节目让人眼前一亮,感觉就是以融合创新的理念,汇聚了节庆民俗、和‘非遗’技艺,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出了当代价值,焕发出了魅力之光,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对于观众来说,春晚是温暖的,是轻松的,更是陪伴的,因为它所触碰的是过去四季轮替中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接地气儿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用心呈现的重要内容。《彩礼》《带货》《“缘”来是你》《黄老婆过年》等小品的创作者取材现实生活,将普通人的情感通过艺术升华呈现在舞台上,展现出在共赴小康、乡村振兴的发展中,新农村和陕北人新的精神面貌,也让不少观众心中泛起一丝乡愁。
一直在西安工作的吴茁世表示:“直播的时候我从头到尾都看了,可以感受到家乡的变化,虽然我们常年在外地,但是一听亲切的家乡话,就觉得心一直是跟家乡连在一起的,可以说是思乡情切,平时还是应该多回家看看。”
春晚是过年的BGM,作为年末最有“仪式感”的家庭活动之一,“我们的大陕北”2023年春晚适配不同家庭成员的爱好,打造了曲风各异、诚意满满的新春歌单。有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和“四大名著”影视剧主题曲的经典联唱;有陕北印象类的《米脂婆姨绥德汉》《陕北风》等歌曲;还有忆考察、话发展的《歌从黄河边边来》《山沟沟来了咱的亲人》《一起信天游》……这些歌曲不仅让创作者“爱不释手”,也让市民赞不绝口。
“今年的这台延榆春晚很好看,接地气、暖人心,也很欢乐。尤其是那些联唱歌曲,在现代光影艺术的二次创作下,回味了经典,也唤起了我们心底的情感共鸣,可以说,沁人心脾之余,又有余味在心中回荡。”市民张媛媛激动地说。
春晚首播当天,榆林发布客户端,榆林网,榆林传媒中心抖音、快手、视频号;“我是延安”客户端,延安融媒体中心抖音、快手、视频号,央视频移动网,b站,百度百家号都同步进行了直播。晚会还推送至陕西省卫视、咸阳、渭南等省内兄弟台,以及宁夏石嘴山、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台播出。
在春节期间,“我们的大陕北”2023年春晚成为各网络社交平台的霸屏话题。榆林和延安两个地市充分拓展全媒体多平台融合传播优势,大小屏跨屏联欢、多点开花,榆林两微一端发布延榆春晚相关资讯20余篇,总浏览量38.8万;两市视频直播总访问量达到152.7万,视频浏览量343.6万,县区直播和爱系列总访问量累计达628.4万。
“咱们榆林和延安首次一起办春晚,可以说是有规模、有质量,也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的新民俗文化品牌,更是搭建起了榆林、延安两市文化交流的平台和桥梁,拉开了大陕北协同发展的序曲,吹响了榆林延安两地携手奋进新时代,共创大陕北新辉煌的号角。”榆林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编剧艾绍青介绍说。(记者 谢妮妮 张娟娟)
编辑 谢丽丽 校对 石麒会 审核 刘娜
感谢您的热心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