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江西2018】为了一句承诺,江西82岁老人22年坚守陈毅旧居

2018-03-15 16:41:25 鹰潭在线

在江西赣州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彭坑小组有一座静谧的农家小院,这是一栋典型的赣南客家民居、土木结构的青瓦房,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门额题匾上“陈毅同志旧居”六个大字遒劲有力,这是当时游击队交通员“篮嫂”周三娣的家。

1.bmp

刘士华在陈毅同志旧居前。

1936年春,为加强各地的领导和便于指挥游击斗争,陈毅来到彭坑,在村民周三娣家后山上搭棚隐蔽居住。后陈毅因腿伤复发,应周三娣和丈夫刘汉光邀请来到她家中居住。

国民党军队搜查不频繁的时候,陈毅和同志们常聚在这里开会。因周三娣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提着竹篮为游击队员送饭、购买物资、探听敌情。陈毅为她取名“周篮”,游击队员们也都亲切地称她为“周篮嫂”。

如今已经83岁的的刘士华老人,便是周三娣的次子。从小在故居长大的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1936年,刘士华4岁时,国民党反动派对游击区进行了严密封锁,经常到兰溪村搜查游击队员。一天傍晚,国民党军队偷偷溜进村里。眼看进屋通知已经来不及了,周篮嫂急中生智,用石头对着路边的狗砸过去,大声叫骂道:“这条狗叫什么?还不快回去,等官兵来了一下子就打死你!”陈毅听后心领神会,悄悄撤到后山。敌人进屋搜查了一阵,没发现异常就走了。

“在陈毅居住养伤期间,母亲还用当地的土方法为他治愈了腿伤。”谈起母亲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游击队员,刘士华依然神采奕奕、满脸骄傲,“有这样的母亲,我感到很幸福。”

在革命胜利后,陈毅、陈丕显等国家领导人仍一直与周三娣一家保持着联系,并曾在湖北、南昌等地与她的后人会面。在刘士华家的墙壁上,陈毅女儿与刘士华一家人的合影、朱德孙女来陈毅旧居参观的照片,还有陈毅的手写诗词等被放大悬挂了起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当年保留下来的黑白照片、书信被精心过塑装裱,刘士华将它们整齐放置在防水的文件袋内。这些珍贵的物件,记录着陈毅、陈丕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周三娣一家人难离难舍的情谊,更是几十年来革命战士与百姓鱼水情深的最好见证。

刘士华说,“母亲在临终前交代过,当年的革命者离开时曾表示一定还会再回来的,所以我们家一定不能离开彭坑。”正是因为这句承诺,1995年退休后,刘士华与老伴拒绝了儿子在县城提供的舒适生活条件,迁居至距离旧居十米远的楼房居住,这一住就是22年。

22年里,每天起床后,刘士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清扫旧址、查缺补漏,若是有游客前来参观,他总是热情地向他们讲解那段历史。对母亲的崇敬是刘士华在旧居不懈讲解的动力。他说:“作为周篮的后代,讲好革命英雄故事,是我的骄傲。”他怕自己走后陈毅故居的故事失传,还将故事录制下来刻成光盘,让孩子们继续传承讲述。在刘士华老人的带领下,如今,越来越多的干部、村民和志愿者成为陈毅旧居的守护者。

1984年大余县人民政府将周三娣家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了维修和改造升级,在保留旧居原貌的基础上,还原了周边洗衣池、连心井、隐蔽处和读报处等当时的情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3.bmp

刘士华正在清扫地面。

“我会一直坚持守护下去,如果哪一天我干不动了,就让儿子接棒。”看着历经风雨的陈毅旧居,刘士华坚定地说。

随着年事已高,刘士华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目前刘士华的侄子已经从老人手中接过守护陈毅故居的任务。

来源:江西文明网

名片.jpg

我要举报
请选择原因(可多选)
提交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热心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