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传奇)吕向阳:何尊上的字是马承源从北京刨出的,他这一刨不要紧,就刨出了中国

2018-03-19 15:15:58

weixin.png



   这几天在北京,明显感觉到宝鸡发展大会的声浪已经传播到首都文化圈。在熟知宝鸡历史和热爱青铜文化的人们当中,对“看中国,来宝鸡”的宣传语颇为赞赏,尤其是考古学界的和金石界的专家们,无一例外的把源头上溯到了镌刻着“中国”两个字的何尊。


3333.jpg

        135编辑器


   何尊,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其铭文中“宅兹中国”一句,成为“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而这些字,是新中国一位青铜器研究的泰斗马承源先生发现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北京举办新出土珍贵文物展览,何尊首次离开宝鸡来到北京。马承源先生参加了展览的筹办,他一看到这件宝物大喜过望,在他亲手清理下,12行122字的铭文显露了出来。他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西周初期营建洛邑的史实早有记载,但是否在周成王时代,学术界却有很大的分歧。何尊上的铭文正好印证了这件事。后来,何尊被送往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展览。1982年,在我国发行的文物特种邮票中,何尊排在第一。唐兰、马承源、李学勤等考古大师围绕何尊铭文写出了一批考释文章。

11.png

   由此可见,宝鸡有宝还不行,要把这些宝宣传出去,让识宝的人爱它敬它研究它,这才是宝鸡之宝真正的价值。

    就是这样一件宝物,从出土到被人认知,经历了无数的机缘巧合:在出世时,那双绿森森的眼睛将农民陈堆吓得浑身如筛糠;在被当作废铜变卖时,因为除不除铜锈发生争执,被十多家收购站拒收;在收购站准备送去熔炼时,却被一个神秘的人拯救了下来……


44444.png


   十几年前,为了搞清楚何尊的身世,我去宝鸡陈仓区贾村镇拜访它的发现者陈堆,但他已去世多年。镇上的老人指着街西边的一座老房说:“他老伴张桂兰还在。”

   张桂兰讲述了何尊出土时的情景:“1963年秋季的一个晚上,下了一天大雨,晚上晴了。陈堆半夜到后院上厕所回来吓坏了,说厕所的崖背上有张脸,眼睛瞪着他,把他差点吓死。第二天天刚亮,陈堆就唤我去看,那张脸镶嵌在土崖上,显然是被昨天的雨水冲刷出来的。陈堆用镢头朝鬼眼睛处挖去,咚的一声,就掉下了这个尊来。”

33.png

   后来陈堆两口去宁夏打工,把何尊交给他哥陈湖看管,1965年,陈湖日子紧张,便把何尊背到宝鸡当废铜卖,跑遍了市内的收购站,人家都要除掉铜锈才称重,陈湖不同意。最后到了群众路收购站,那里的工作人员好说话,不除铜锈付了30元钱。

22.png

   正当何尊躺在收购站的废铁堆里,等着投入高炉“古为今用”时,市博物馆美工佟太放凑巧来群众路收购站搜拣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一眼看见了何尊,大惊失色。他掏出兜中的钱买了两包“宝成”香烟,叮嘱留几天再送化铜炉。佟太放一阵风似的跑回馆里,找到文物组组长王光永,拉着他又来到群众路收购站,王光永一看到这件宝物,立刻报告馆里负责人,用30元赎回了宝物。王光永又专门找到市长,要来一笔钱,买来保险柜专门保护这件文物。考古工作者深知这件宝物的珍贵,但为什么珍贵,却一直没搞清楚,直到马承源先生找到了其中铭文,才让这件国之重器的身份大白于天下。何尊铭文记载了西周成王五年,迁殷顽民一事,时间为四月丙戌这天,地点在岐周京室里。成王谆谆训诫宗室小子,要光前裕后,发愤图强,完成这一壮举。铭文记载了营建洛邑的重大事件,而其中“宅兹中国”,成为“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所以为“镇国之宝”。由于它的主人姓何,马承源将其命名为何尊。


作者简介:

吕向阳:宝鸡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神态度》《老关中》《陕西八大怪》,曾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首届丝路散文奖。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吕向阳

webwxgetmsgimg (1).jpg

编辑:杨青  校对:姚婷  审核:潘国利


我要举报
请选择原因(可多选)
提交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热心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