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涌现出许多有担当讲奉献的扶贫干部和一批扶贫帮困的爱心人士,他们共同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扶贫故事。自今日起,本报推出《扶贫故事我来讲》专栏,聚焦脱贫攻坚一线的典型人物和优秀事迹,让广大读者感受携手奔小康的新时代扶贫精神。敬请关注。
记者刘思远
▲周建国(右)在唐国华家中走访
在南岳区南岳镇荆田村,贫困户唐国华的双胞胎女儿双双考上名牌大学的事让村民们羡慕不已。虽然家境贫寒,但在结对帮扶的“好亲戚”周建国的帮助下,现在他家飞出的两只“金凤凰”正努力展翅飞翔。
“没有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没有大兄弟(周建国)的倾情帮扶,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说起现在一家人的生活,唐国华的脸上满是幸福。
作为南岳镇荆田村唯一的兜底贫困户,唐国华今年50岁,双腿瘫痪一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妻子早年改嫁,父亲久病离世,欠下一大笔债务,老母亲年老多病……一家人全靠低保维持生计。
因为贫穷,双胞胎女儿唐君兰、唐泽兰从小承担各种家务,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5年,好学的两姐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岳云中学。
喜悦的背后,更多的是担忧:高额学费和生活费对于唐国华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交上了第一期的学费,下学期的学费又让他一筹莫展。
就在唐国华滋生让女儿退学的念头时,2016年初,家里来了一位特殊的“亲戚”——南岳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周建国,也是唐国华的结对帮扶责任人。
“第一次去他家走访,看到他家里一贫如洗,但两个孩子依然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我被深深打动了……”那一刻,有着相似经历的周建国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周建国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也有一对双胞胎妹妹。因为家贫,兄妹三人也差点辍学,但在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最终三人都完成了学业。
“只有知识才能彻底改变命运。”周建国暗下决心,不仅要帮助唐国华家脱贫,还要全力帮助这对姐妹圆“大学梦”。
周建国认为,老唐家要摆脱贫困就是要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为此,周建国联系到当企业家的同学戴屹峰,将唐家情况介绍给他。戴屹峰到唐家走访后,当场答应资助两个孩子的学费直至其高中毕业。
在帮扶中,周建国发现这对姐妹从小缺少母爱,性格内向,平时也不喜与人交流,便安排单位女同事王超群做她们的“家庭教师”,专门为这对双胞胎作家庭教育、生理卫生、心理健康辅导,鼓励她们学习之余,在生活中学会照顾自己。周建国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姐妹俩安心读书,早日考上理想的大学。
2017年6月,唐国华的小女儿唐泽兰突发阑尾炎,首先就想到了“周叔叔”。周建国得知这一情况,迅速赶到医院,为唐泽兰办理住院手续忙前忙后。
2018年,两姐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迈出了教育脱贫关键的一步,周建国又开始为她们的大学学费想办法。通过自掏腰包、发动单位资助和社会资助等渠道,共筹得近10万元。看到唐国华全家露出久违的微笑,周建国内心感到很踏实。
俗话说“人穷志短”,对于唐国华这个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一家人的心理非常脆弱,时时透露出深深的自卑。如何帮助老唐家建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尊严,成了周建国最牵挂的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唐国华双腿瘫痪行动不便,周建国千方百计为他找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干,比如送鸡苗发展养殖、介绍在家制作纸伞等。如今,老唐不仅享受了各项扶贫政策的优惠,还能靠自己的双手承担家庭责任,重拾了生活信心。去年,他家人均纯收入近7000元。
在帮扶中,周建国还贴心细致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方便年迈的唐母上下楼梯,出资安装了楼梯扶手;为方便他做饭,给他量身订制了合适高度的灶台和电热水器;去年9月,唐母在做农活的时候不慎把手摔伤,周建国第一时间赶到唐国华家,把唐母送到医院,老人出院后又亲自开车送她回家;院子脏了,周建国带领班子成员到唐国华屋前屋后打扫卫生;过年过节,为他们送去油米等生活物资……“周主任对老唐家那是没得说,比对自家的亲戚还要上心!”提起周建国,荆田村的村民都赞不绝口。
编辑:陈程
责编:雷昕
三审:张文凯
感谢您的热心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