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糜不分”怎么分

2021-05-13 09:10:26 榆林日报

陕北俗语中有个“麻糜不分”。因陕北特殊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生活习俗和地域文化,麻糜不分蕴涵着多重意思。一是字面意思,即麻子和糜子不分;二是引申义,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三是比喻义,即不明事理、胡搅蛮缠或者是因糊涂而对某事纠缠不清。

一直以来,何为五谷有两种说法,一种指黍、稷、麦、稻、菽,另一种指黍、麻、稷、麦、菽。陕北属黄河流域,所以一般来讲,陕北人所说的五谷应该指的是后一种,即有麻无稻。就当下而言,水稻种植在陕北虽不算普及,但也并不鲜见。曾有外地客人来榆林,驱车路过无定河一带,看见稻田郁郁葱葱,惊呼道:“陕北也能种稻子?”由此可窥外地人对陕北的刻板印象,也许在他们的认知中,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才是真正的陕北“特产”抑或“符号”,也许天天“大风从坡上刮过”才是陕北。

不过陕北种植水稻时间较晚,具体始于何年,难以详查,翻检旧书,光绪《米脂县志》记载,“城南旧有稻园,今园内惟种蔬菜,无种稻者。居民所食,皆由榆郡贩来,有红白二种,其黏者为糯米,俗名软大米。”那么,这里所说的“旧有稻园”究竟指何时?明代嘉靖年间,米脂人艾希仁有《稻田记》,全文如下:

“米邑城南河滩,荒田越数百亩。草石丛杂,碱湿不生五谷者已千百年。成化年间,知延安府事罗公(成化年间延安知府罗谕)巡历所属,至本县。召谕父老曰:‘此块河滩,筑悌堤开垦,可种稻田,甚益生民。’次年春,下赐稻谷五石。给散有地者。民愚,莫知其惠,领一二升喜,八九升惧,赂里书而少领也。公又差人来,教种艺之方。秋,果获功效。民始知利,争相开垦。迄今百十余年,岁获千余石,恩垂无几,感荷无暨。至后榆林及各边堡近水之家相效开种,岁计万余,皆公施焉。希仁于先师阁侧祀公木主,欲传悠久,犹寸草不忘春晖也!故记之。”

作者初衷,以种稻为叙,抒“不忘春晖”之意,然而,不经意中为陕北种稻提供了很好的佐证。显然,陕北是在知府大人打造因地制宜的惠民政策下才种上了水稻,据此,至少在明朝成化之前,稻不在陕北人所说五谷之列。

麻,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在陕北,因其用途分为两种,一是线麻,长得又高又细,主要用来剥其茎皮,所谓“瘦麻秆”指的就是这种;二是油麻,油料作物,麻籽可用于榨油。麻糜不分中的麻其实就是指的麻籽。大致梳理,就会发现和“麻”有关的词,基本都不太好,如办事的“麻缠”、生活的“麻烦”、关系的“一团乱麻”、战争中的“杀人如麻”,乃至生命结束后还要“麻烦”五服之人“披麻戴孝”。

至于糜,就是五谷中的黍,栽种历史较为久远,如《诗经》中“无食我黍”,《论语》中“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王安石为了表达元丰年间风调雨顺有“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的诗句。

光绪《米脂县志》称,“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又称糜子“为百谷之长,其类逾百”。而清嘉庆《延安府志》对糜子的颜色、属性进行了记载:“有软硬二种,软者灰白二色,硬者丹黑二色。”《陕西怀远县志》则对糜子的用途之一有所描述:“居则挖土为窑,衣则羊裘,食惟羊肉,人多嗜酒,家家以糜米做麯酿之。”白于山区有民谣:“吃饭靠糜子,穿衣靠皮子,打场靠蹄子,运输靠驴子。”民歌中更是有“河畔上种黍子,好媳妇寻下个灰杵子”“大红糜子拉开行,死去活来相跟上”。因种植较多,所以农谚中有“小满前,乱种田;小满后,光种糜子不种豆”“秋分糜子不得熟,寒露谷子等不得”“干锄糜子湿锄谷,露水地里锄黑豆”等。民俗生活中,正月二十三是老君爷的生日,家家户户要早上吃饺子、夜晚点香放炮打篝火,拿扁担在火上摇摆,问老君爷要粮,同时唱道:“哎,要什么哩?(要)千石糜子万石谷,南瓜葫芦菜豆豆,满山遍野绿油油,多打黑豆喂老牛。”

由此看来,麻和糜本是两种不同的谷物,缘何就傻傻分不清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五谷不分”,麻和糜都有外壳且具有一定光泽,颗粒大小虽有差异但不是很明显。尤其是灰糜子和麻籽的外观非常相似,不事农耕者、少见者分不清在所难免。即便如此,麻糜不分怎么就和不明事理画上等号呢?这要从度量衡谈起。有一种说法,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度,就是一粒黍的宽度,一黍的宽度为一分,十黍为寸,百黍为尺,故古代又称尺为“黍尺”;量,是黍粒的体积,一千二百粒装满的竹筒叫一龠(yue),龠二为合(gě),十合为升,十升为斗;衡,依据的是黍谷的重量,十黍为累,百黍为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度量衡的统一还有别的说法,但以黍确定的度量衡似乎更为可信。如果一个人麻糜不分,显然是破坏了度量衡。乱了法度、缺少肚量、不懂权衡,就不是因四体不勤引起的五谷不分,因此,最好还是不要麻糜不分。

亢雄

我要举报
请选择原因(可多选)
提交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热心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