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周氏先祖渊源探析

2022-06-08 09:29:20 榆林日报

陕北地区周氏家族,是一个分散区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家族。在今榆林、延安两地的25个县市区,都有周姓家户居住的村庄,比如绥德西川石家湾镇的周家沟、子洲大理河川的周家硷、米脂县南15里的周家沟等。

陕北周姓不分户,意思说陕北的周姓都是同宗同祖,是一家人。陕北周姓先祖是哪里人?最早是哪一朝代住在陕北?各家说法不一,但大多传说是来自山西。

明清时期陕北居民的变迁

唐宋之后,西羌党项族等部落东迁定居,在陕北地区过上了半农半牧的生活。金朝末年,蒙古帝国征战中原,严重破坏了陕北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赤地千里、荒无人烟的景况。据《元文类》卷六十和姚燧《姚枢神道碑》中记述,“军将惟利剽杀,子女玉帛悉归其家”“城无居民,野皆榛莽,荒田遍野,无人耕种”的凄凉景象。《元史卷六十·地理三》记载:皇庆元年(1312),延安路(包括鄜州、绥德州、葭州3个直属州和管辖的16个县)人口仅有6539户,为金末时的百分之三。陕北地区除了府州县城及其交通要道外,其他广大区域基本无人踪迹。因此,今陕北家族的祖先在元朝之前落籍并延续下来的寥寥无几。

元末朱元璋率众起义,洪武二年(1369),大将军徐达命令部属朱明率军攻占陕北并驻守下来。面对国穷民苦的状况,朱元璋对各地驻军实行“世军制”,“令军士屯田自食”。

明初期,陕北地区除了建制行政机构延安府、鄜州、绥州、葭州及县级政府外,驻守军队也建制了延安卫、绥德卫、庆阳卫。时局相对安稳后,陕西驻军仅留三分之一士兵守御城池寨堡,其余士兵则就地屯耕种田。洪武十五年(1382),延安侯唐胜宗、长兴侯耿炳文领导了陕西的屯田事务。

绥德卫驻守军队的屯田范围辽阔,明万历《延绥镇志》记载,“绥德卫官军田,今高家堡迤西,威武堡迤东,北铲削二边,南杂葭州、吴堡县、绥德州、清涧县民田,沿黄河至清涧县南营田铺止。”当时规定每一名屯军无偿给田50亩,免征3年税粮。实际上陕北到处荒无人烟,屯田开垦种植比较随意。受广阔土地和优越政策的吸引,那些屯田官军和士兵又把老家的弟兄亲友招引到身边,加入军户,过上了军户屯田的生活。不久,荒凉的陕北大地,居住人口又繁衍起来了。据光绪《绥德州乡土志》记载,明初永乐年间,绥德州土著人口为1260户、20050人。成化时期,民户赋役过重,遭受邻里屯田军户欺凌,不少家户逃离陕北。万历时期,绥德州居民达到6492户、人口57800人,其中民户人口仅占24.5%、屯田军户人口占75.5%,所以陕北地盘基本成为屯田军户的天下。

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主中原,仍然保留了明末屯田的旧格局。康熙十六年(1677),清政府将延绥军卫屯田的五十个百户所管辖的总旗、小旗以及一般军户,划归延安府、绥德州政府管辖,但仍保留了军户户籍。雍正九年(1731),延绥镇撤卫设榆林府以及榆林、怀远、靖边、定边4县,原军户改变为民户,就近划归各县政府管辖,从此,这些外来的军户完全变成了陕北“当地人”。

陕北周姓祖先溯源

探析家族历史,主要依据家谱,同时据国家历史文献、地方史志、碑刻钟铭以及短期内的口口传承。从周姓家族居住地方的庙寺碑刻钟铭看,陕北周姓先祖应该是从明代初期进入陕北而居住下来的。

绥德县明清时期有三道川,称城东北无定河川(绥德城至米脂城)为东川,城南无定河川(绥德城至无定河入黄河处)为南川,城西大理河川为西川,三个川道广大地区都有驻军屯田的军户。调查发现,绥德三道川明清时期的寺庙碑石、摩崖石刻、金钟铭文、墓志铭文中,有39处存留有明代驻军、屯田内容的文字。

今绥德三十寨村附近明代修筑的青阳寺,有成化十五年(1479)碑石,碑阳刻有“郡北仅壹舍许,地名青阳寨,绥德卫屯田也,名山有佛寺。绥德分守东路参将都指挥郭镛、第散官郭鉴”;碑阴功德主刻有:陕西都司都指挥朱祥、男朱镛,绥德卫指挥胡海等7人;千户罗信、周林等13人。今绥德薛家河镇周家沟村蛟龙寺清咸丰八年(1858)铸金钟,有“大清国陕西直隶绥德州东川百户周家沟有蛟龙寺”。

寺庙碑文、金钟铭文等记述表明:明代绥德东川即无定河大川及其两岸山区沟道,都有绥德卫东路千户及其属下的百户、总旗、小旗驻防屯田的军户。驻守青阳寨的军将在附近山上修筑佛寺,将官朱祥、千户周林等捐资协助修筑工程。周家沟村的蛟龙寺,为明代东川百户属下的屯户周氏家族,捐资重新铸造了金钟。

仔细研读,绥德四十里铺镇北15里、无定河西兵操寺村兴善寺保存的三尊碑石,最早是明弘治六年(1493)刻立,阴面记载功德主多人,内有周玺1人;其次是嘉靖二年(1523)刻立的碑石阴面功德主有周雄、周俊、周林3人;三是万历四十五年(1617)的碑石刻记功德主有周宗文、周尚雨2人。兵操寺村东5里有米脂县周家沟村,南5里有周家圪公式村(今改名为张王家圪公式村)。到了清咸丰八年(1858),今薛家河镇周家沟村蛟龙寺铸金钟功德主记载周姓人员多达49名。

所以,众多的碑文清楚地记载:明初绥德卫驻军就有周氏家族人员。到了弘治时期,繁衍三四代后的周姓家族人员,已经在今四十里铺镇河西周家圪公式、米脂周家沟以及东周家沟等村定居下来。

陕北周氏祖先从山西迁徙而来的说法应该是错误的。明初陕北驻军屯田人员的祖籍来源,清光绪《绥德州志·卷五》武备记事条说:“洪武四年(1371),大将军汤和置绥德卫,六年(1373)置绥德卫指挥使司,迁江南上江之军于其地,立屯田法戍之。九年(1376),诏山西汾(明代汾州,今汾阳)、平(平阳府,今临汾)、泽(泽州,今晋城)、潞(潞安府,今长治市)之民于河西,任土垦田,世业其家。”州志记述500年前明军在陕北屯田的历史,说屯军户有从山西的四个州御诏而来者,应该是编者抄袭《明史》而篡改了具体内容。因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和清康熙年间编撰的两部《延绥镇志》,以及明弘治年与清康熙年编撰的两部《延安府志》,都没有记载洪武年间朱元璋下诏从山西汾、平、泽、潞四个州迁移居民到延绥戍守屯田的事件。《明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二》记载:“(洪武)九年春正月,中山侯汤和,颍川侯傅友德,都督佥事蓝玉、王弼,中书右丞丁玉,备边延安。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一十》记载:“洪武九年冬十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人赍冬衣给之。”洪武九年(1376),遵照朱元璋的御诏,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设立移民司,组织山西、河北人口稠密地区的居民移居安徽凤阳地区,但没有下诏迁往延绥地区的记述。同时,延绥地区当时还处在明军镇压残元势力反叛的战乱年月,没有从山西组织移民到延绥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洪武九年从山西移民到今陕北,是不合常理的。

明清时期从山西到陕北地区谋生定居的家户是有的,尤其是清朝年间,陕北相对还算平稳,仅一河之隔的山西人来陕北,应该为数不少。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新编《绥德州乡土志》,对当时明军屯田军户到延绥的家族来源,记述为“迁所迁时,历世在缙绅则有谱牒可稽,在农民则目不识丁、异常粗陋,言迁所则或曰江南、或曰安徽、或曰山西,而不知某县。又有数十家通言洪武年自枸杞子畔迁来,历十三四世,而不知某省、府、县,如出一辞”。这种表述,又把延绥城里乡间个别家族祖先在个别时期从山西来到陕北,或经商贩卖,或凭手艺开手工作坊,或串乡经营,后来落籍居住下来的历史,误传为大部分陕北人的祖先大多数是从山西搬迁而来。

周氏先祖原籍探析

近年来,绥德周寒先生不辞劳苦,深入调查整理陕北周氏家族资料,编撰《周氏家谱》,在调查登记住户资料、实地勘察祖坟、查看庙寺碑文过程中,发现今四十里铺东北30里地的东川百户周家沟村,截至2015年底,长子门在世者共有五世;已经过世埋葬坟冢共计16世,合计为21世。按人口繁衍代间平均时间距离25年推算,距2015年约525年左右。米脂周家沟现有家族人口代数与过世先祖坟冢代数,与绥德东周家沟大致相仿。因此,可以推断,明代屯田军户来到东周家沟与米脂周家沟时间是差不多的。

绥德三十寨村附近明代修筑的青阳寺的碑石功德主记载驻军千户罗信、周林等13人,说明当时三十寨一带就有千户长周林及其军户周氏家族人员驻守。绥德兵操寺村有弘治六年(1493)刻立的碑石,记载功德主有周玺1人,比上述千户长周林晚14年左右;嘉靖二年(1523)刻立的碑石阴面功德主有周林、周雄、周俊3人;万历四十五年(1617)的碑石刻记功德主有周宗文、周尚雨2人。两处庙寺碑文记载证明:明代屯田军户周氏家族在成化十五年(1479)之前就驻守在三十寨一带。

明代以来延安府、绥德州及其县一级地方志书,对于驻军只记载“卫”一级官员的姓名。对于“千户”一级军将,除功勋卓著、声名显赫者外,一般都没有记载。清康熙《延安府志·官秩志第六》记载,明代“绥德卫掌印,周升,弘治年任”。但是,周升的祖籍及其出生地,亦无记载。

绥德卫周姓家族先祖从哪而来?追根溯源,元末周姓家族参加朱元璋造反大军,景泰初,明军周贤就由宣府前卫(今河北宣化区)千户擢升都指挥佥事,天顺三年(1459)元月就任延绥都督佥事,表明来到陕北的周姓家族参加明军较早。

跟随朱元璋造反,是攸关整个家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明史列传第二十·周德兴传》载:“周德兴,濠人,与太祖同里,少相得。从定滁、和。渡江,累战皆有功,迁左翼大元帅。洪武三年(1370)封江夏侯,岁禄千五百石。”周德兴与朱元璋同是安徽凤阳老乡,最早跟随朱元璋,功勋卓著,任大元帅,封“江夏侯”。

洪武二十八年(1395),燕王朱棣麾下有周兴任总兵官,征战在今河北一带。朱棣兵变,建文四年(1402)在南京登位。永乐元年(1403)迁都于北平,改称北京,原北平府改称顺天府。跟随朱棣建功立业的周氏家族将士,又戍守在顺天府北方边境东西一线,拱卫着朱棣京畿北京的安全。

周贤,就是朱棣麾下的一名将。《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周贤传》记载:景泰初(1450),周贤(滁人,安徽滁州)任都督佥事,驻守京师顺天府西北宣府镇(今河北宣化)。天顺三年(1459)元月,率军来到延绥定远伯石彪麾下,在延绥安边堡追剿入侵的鞑靼部落,与都指挥李鉴一起阵亡,周贤归葬不详。周贤儿子周玉袭封指挥使,未久晋升游击将军,成化九年(1473)秋,与延绥总兵官许宁一起,随王越在延绥红盐池(今神木红碱淖海子)剿杀鞑靼,大获全胜。但是,周玉后来在余子俊属下修筑大边长城效劳不力,受到冷落和挤兑,父子二人的功劳业绩和殉难尽忠没有给予详细记述。

绥德兵操寺村弘治六年(1493)碑石阴面记载的功德主周玺,《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周玺传》记载为直隶迁安人,生于正统十年(1445),任职开平卫(今唐山市)指挥使;后擢升都督佥事、左参将,驻守阳和卫(今山西大同阳高);再驻守代州、偏头关(今府谷县东北黄河东岸偏头关)。弘治初(1488),镇守陕西,职西安卫指挥佥事,三年(1490)镇守宁夏,仅一年后殁,《明史》也没有详细记述。

目前,我们还没有具体的文献资料确定绥德周氏周林、周雄、周俊,或周家圪公式、米脂周家沟、绥德东周家沟周氏立祖人的先祖是哪里人,但纵观明代周氏军事群体的起势、繁衍、变迁历史,基本可以判定为安徽濠水流域的凤阳府。(周国祥)

编辑 贺杰慧

我要举报
请选择原因(可多选)
提交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热心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