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生态环境建设打响“五大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效新闻发布会。会上,邀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佟德峰作新闻主旨发布。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佟德峰
:各位媒体的朋友
大家好!
双鸭山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十年来,环境指标显著提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2021年,双鸭山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96.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5年的321天增加到去年的351天。自2015年实施新监测标准以来,空气质量实现“六连升”。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保持66%以上。多种珍稀鸟类在区域内由少变多,许多珍稀鱼类再归乌苏里江,黑土地保护效果十分明显。双鸭山成为全省煤城转型的新亮点,森林植绿的先行区,湿地保护的重点市,以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
在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原生态和美丽乡村“五大保卫战”,是十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主线。
打赢蓝天保卫战,大气质量稳定提升。在2020年底前完成了市辖区和各县建成区内10蒸吨及以下燃煤设施的取缔工作,累计取缔10蒸吨及以下燃煤设施252台,解决了建成区内燃煤污染问题。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开展了有效解决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工作,连续4年无秸秆焚烧引发的重污染天气。更为可喜的是,2021——2022年度秋春季秸秆禁烧期内,全市首次实现了秸秆禁烧期内没有发生重污染天气。全面推进散煤治理,通过扩大集中供热、推广清洁能源等有效措施,累计削减燃煤56.8万吨。开展了非道路移动机械和柴油货车治理工作,采取对检验机构规范化管理,对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喷码和实施采集卡管理,以及安装防尘网等措施,公路黑烟问题基本杜绝,道路扬尘问题大幅度减少。完成了市属及各县建成区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为推广清洁能源和严控“两高”项目奠定了基础。
打赢碧水保卫战,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落实“河长制”,完成了58个河流73处河段“一河一策”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安邦河、挠力河国控断面分别稳定达到IV类和III类水体标准。深入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实施雨污分流管网铺设37.1公里,市主城区和集贤县福利镇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基本完成。推进了群众十分关注的安邦河与马蹄河水质提升工程、建龙钢铁公司污水综合处理回用工程,共清淤19.8公里,清淤土方36万立方米,建龙钢铁有限公司生产生活废水实现了“零排放”。实施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全市150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完成了保护区划分工作。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截至2021年底,全市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出水均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严格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定并实施了《双鸭山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方案》,全市地下水利用量自2018年起,已呈现逐年减少趋势。
打赢净土保卫战,牢牢守住黑土地保护红线。编制并实施了城乡固体废物治理专项规划,完成了27处垃圾堆放场的治理任务。推进了垃圾发电项目。建成了415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和配套处理设施,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00%。开展黑土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农业“三减”面积达到120万亩,落实黑土耕地保护面积2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1万亩。全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累计建成农药包装物回收网点786个,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316吨。“十三五”以来,累计退耕还湿面积4万亩。黑土地保护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拥有耕地1661万亩,预计到今年粮食生产可实现“十八连丰”,年产量保持在130亿斤以上,黑土地保护工作使双鸭山为端稳“中国饭碗”做出了巨大贡献。
打赢“美丽乡村”保卫战,农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认真解决群众关注的农村畜禽污染问题,通过扶持规模化养殖,规范散养化养殖,较好保持农村环境。“十三五”以来,22个农村连片整治项目建成关通过验收,全市85家规模化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利用率达到86%以上。完成了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的治理及搬迁工作任务。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了6个农村生活污水建设项目,全市415个行政村达到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求,累计建设农村室内水冲厕所11658户。2022年新开工农村生活污水建设项目7个,受益村屯11个,受益农户2726户。
打赢原生态保卫战,自然保护区管护卓有成效。坚持科学规划、自然恢复、依法治理、统筹修复,全力建设黑土湿地之都,绿色生态之城。完成了“三线一单”划定工作,共划定优先保护单元14个,重点管控单元35个,一般管控单元13个。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全域面积5846.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6.5%,为全市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提供了重要依据。开展了“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梳理全市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问题点位共1462处,目前已销号1325处,剩余137处点位将严格落实销号制度,及时开展点位验收销号工作。全面开展林地、湿地清理工作。依法对毁林开荒、毁湿种地,非法采石、采砂、采土、种参等问题从严进行清理和整治。
在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扎实推进环保体制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服务质量。2020年,完成了市、县环保委员会的设立和组建工作。完成了农垦、森工系统的生态环境职能整合。接收了农垦77项、森工8项环境保护职责,并进行了人员接收和任务交接。完成了县区环保机构上划改革,人员及资产实现平稳过渡。全市42个乡镇、23个街道办事处均已明确了环保机构和工作人员,生态环境建设做到了职责有人担,事事有人干。
在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推进中央环保督察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注的环境质量问题。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和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共收到反馈问题34项、工作建议1项。目前,除需长期坚持的2项以外,其余问题和建议均已整改完成。畜禽污染、毁林开荒、噪声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群众关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打造环保铁军队伍对完成攻坚任务发挥了重要的保证作用。简化了环评审批程序,在全省率先实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备案制,环评报告书、报告表项目,均在20和15个工作日内完成办结,环评登记表项目实现了当日办结。建立了完善了大气、水、土壤污染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大生态、大环保工作格局。市辖区和全市各县,全部建成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各县区空气质量实现了在线监测。
谢谢大家!
记者 刘春涛/摄
编辑 刘春涛
审核 张敏
监制 王春颖
感谢您的热心
查看全部